解讀博雷利訪華 專家:中歐需在對話中確定關係邊界

國情動向

發布時間: 2023/10/12 11:36

最後更新: 2023/10/12 18:10

分享:

分享:

 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(Josep Borrell)今起訪華三天,專家認為,中歐目前並未演變為全面戰略對抗,應在對話中明確雙方關係的邊界。

在兩次延期後,博雷利的中國之行終於成事,並會與中方舉行中歐高級別戰略對話。此行是他擔任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以來首次訪問中國,也是近來中歐高層在多領域密切互動的延續。

《澎湃新聞》引述上海歐洲學會會長丁純分析稱,受疫情影響,中歐此前交流有所減少。隨著恢復接觸,雙方的首要任務是確定在哪些領域存在誤判或誤解,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溝通。儘管中歐可能難以在一些問題上完全達成共識,但雙方可以通過對話亮明自身觀點、摸清對方「底牌」,明確雙方關係中的邊界,嘗試達成一種雙邊的平衡。無論如何,對話永遠比不接觸或直接對抗好。

博雷利今起訪華3天 促北京認真看待中歐關係

歐盟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 商務部批主觀臆斷

歐盟的數據顯示,歐洲有20%的進口來自中國,中國佔歐洲出口的9%;中歐貿易額每天達到23億歐元,2022年已達近8500億歐元。但與此同時,近期中歐關係也不乏挑戰因素。歐盟委員會本月初正式公告,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載人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。

對此,丁純指出,近年來歐盟對華政策中逐漸出現泛安全化、泛政治化的趨勢,不僅提出「去風險化」的概念,同時推出一系列相應政策。但完全與中國「脫鈎」並不符合歐盟自身利益,在全球治理及熱點問題的應對上,歐方也無法忽視中方的作用。在此情況下,歐盟仍有意願與中國進行積極溝通,並希望在與中國的互動中找尋內部的共識。

丁純續指,中歐關係受到整個國際局勢的影響,是多方互動的結果,也因此是一個動態的進程。鑒於歐盟不可能實現對華徹底「脫鈎」,「遏制」與合作並存將成為其對華策略的基本面。與美國相比,歐盟對華戰略焦慮相對較弱,內部對華「去風險」立場也存在一定分歧,中歐目前並未演變為全面戰略對抗。

責任編輯:易燕丹

緊貼中國國情最新發展,Bookmark hket.com中國頻道

立即讚好《香港經濟日報 hket.com》粉絲專頁

開啟hket App,閱讀全文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
訂閱《香港經濟日報》電郵通訊
收取第一手財經新聞資訊 了解更多投資理財知識 提交代表本人同意收取香港經濟日報集團所發出的推廣訊息,你也可以查閱本網站的私隱政策使用條款